首页 - 新闻 - 新闻 - 正文

余钊飞教授主讲武汉大学法律与科技论坛第五讲

武汉大学法律与科技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 : 2023-11-15      浏览量:

图片

2023年11月14日,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副院长余钊飞教授应邀主讲武汉大学法律与科技论坛第五讲,主题为“新时代‘枫桥经验’与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

图片

讲座由武汉大学法律与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张红教授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李栋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孔凡义教授以及武汉大学法学院廖奕教授担任与谈人。

图片

余钊飞教授开场通过叙事的形式,给在座同学和嘉宾讲述了20余年来走访大江南北,参与基层治理的经验和民族趣闻,指出学习传统文化、尊重民族习惯才能更好融入基层、从而利用群众智慧有效化解矛盾。进入主题后,余钊飞教授首先回顾了“枫桥经验”的发展史,第一阶段1963-1978年枫桥镇率先开展了改造“四类分子”、改造流窜犯的实践,形成了管制经验;第二阶段1978-2012年枫桥镇创造性地做出了“四类分子”摘帽的尝试,形成了与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相结合的管理经验,总结出“党政动手,依靠群众,立足预防,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枫桥经验”。而今新时代的“枫桥经验”是在党的领导下由枫桥等地人民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套行之有效、具有典型意义和示范作用的基层社会治理方法,功能是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引领风尚、保障发展。余钊飞教授指出国家治理离不开地方治理,目前我国地方治理中存在非常多的薄弱点,当代法制往往注重事后归责,事前预防环节较为薄弱,而“枫桥经验”建立起了一整套预警、预测、预防体系。市场化思维才能解决基层社会治理的众多问题,“枫桥经验”的目标是实现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和动态治理。余钊飞教授还指出要借助数字化技术推进社会治理,例如诸暨基层治理数字化探索、浙里兴村治社应用、重点人员信用修复等浙江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应用,并从顶层与基层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等多个层面阐明“枫桥经验”的先进性。最后余钊飞教授鼓励同学们深耕数字法学、科技法学、社会治理法学等新兴法学学科,关注数字法治的发展。



图片




图片

与谈环节,李栋教授指出中国法治建设有三个来源,即西方一般法治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经验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践得出的红色法治经验。李栋教授强调基层社会治理要将西方法治经验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而“枫桥经验”正契合这一大主题。“枫桥经验”的第一个要素是预防,要回归中国传统法治文化的“教化”;第二个要素是化解,要调和大传统与小传统,实现法治、推进法治。“枫桥经验”的实质是创新工作方法,将法治认知和老百姓朴素认识相融合。



图片



孔凡义教授结合自身研究信访的经验,认为“枫桥经验”是由人民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与群众路线相契合,讲究源头治理,是一种非诉的矛盾解决方式,是中国共产党自己实践出的基层社会治理方法。此外,孔凡义教授还回应了李栋教授的发言,认为苏联共产主义也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来源之一,“枫桥经验”看似没有讲法,但本质上还是在讲法。孔凡义教授赞扬余钊飞教授阐明了治理空间、社会文化和社会矛盾之间的关系,“化大为小、化小为无”,这是大国社会极有智慧的社会治理方式。解决基层社会矛盾需要基层智慧,基层法治需要弹性空间。



图片



廖奕教授强调理论即实践,深刻把握实践逻辑才能真正实现理论的诠释。法学研究不应局限于某个部门法,况且“枫桥经验”本身是跨学科的问题,结合了法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枫桥经验”已经符号化,新“枫桥经验”更是淡化了地理属性,在不断流变。“枫桥经验”代表了未来法律发展的方向,具有巨大的法治意义。


图片


会议最后,余钊飞教授向承办单位武汉大学法律与科技研究中心全体研究人员和在座师生发出调研邀请,希望通过深入基层学习和总结群众治理智慧,将新时代“枫桥经验”、群众智慧和数字化治理技术相结合,共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科学化、法治化。



下一条:渡边拓教授主讲武汉大学法律与科技论坛第四讲